133-0822-8980
当前位置: 首页 - 资讯 - 行业动态 - 猪企深陷最深猪周期,逃不开的亏损漩涡,2023年出路在哪? 工业厂房一站式服务提供商

猪企深陷最深猪周期,逃不开的亏损漩涡,2023年出路在哪?

发布日期:2023-02-07 点击:34
核心提示:根据企业公告,2022年,15家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超过了1.2亿头。按照全国共出栏7亿头猪计算,15家猪企的市场占比已经达到17.14%。在养猪业规模化率不断提升的情况,散户的处境越发令人担忧。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散户养猪的困境及出路。

岁末年初,猪企最惹人关注的是2022年的业绩。

根据企业公告,2022年,15家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超过了1.2亿头。按照全国共出栏7亿头猪计算,15家猪企的市场占比已经达到17.14%。在养猪业规模化率不断提升的情况,散户的处境越发令人担忧。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散户养猪的困境及出路。

一、规模加速,竞争残酷

资料显示,就在2017~2022年五年间,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率已经从46.9%提升至58%,2023年既有可能突破60%,农业农村部三年前设定的目标也是2025年要达到65%以上。

因此不难看出,生猪产业的大趋势依旧是规模化发展,并且各大集团公司开始往产业的上下游伸手要利润,例如“饲料原料、动保、屠宰、餐饮零售、预制菜”等等。这一系列动作,让每家猪企都可以自称为“高质量发展”,但其实这是各大公司卷出了新高度、新水平。

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发展上下游?

恐慌!焦虑!

那就是对生猪利润越发微薄的恐慌,对产业竞争越发激烈的焦虑!现在大家都在“增效降本”,在市场行情的不断淘汰洗礼之下,总有一天中国生猪产业大部分玩家都能做到17元/公斤的成本,甚至更低!但到时候猪价恐怕也就维持在17~19元的水平,要保本容易,要盈利发展就难上加难!

有人说,那就薄利多销,多养猪啊!

现在广大猪企也确实是这么做的,不难发现除个别企业以外,大部分都实现了产能大增长;并且这些猪企2023年还要进一步提升!仅仅是已经透露2023年目标的牧原、温氏、新希望等11家上市猪企,其出栏目标就已超过1.6亿头!

然而,当大猪企们猪养的越多,猪价就越容易低迷!激战也一触即发!在这种情况下,降低成本还只是第一关,猪企如何面对“微利时代”的冲击、如何增加盈利渠道,成为从竞争中胜出的另一大关键!/2、养殖企业困难加剧

猪价下跌,生猪出栏量、猪肉产量却在扩大,企业的亏损更多了。

1月以来,多家猪企披露了业绩预告。可以看到,2021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。

1月28日正邦科技发布的2021年业绩预告显示,预计2021年营业收入为465亿元-495亿元;但算到净利润却亏损了182亿元至197亿元,上一年同期为盈利57亿元。其中四季度的亏损更是占了全年亏损额的5成以上,超100亿元。

正邦科技认为亏损是因为“公司产业单一,利润主要依赖生猪养殖业务。”实际上经过测算,仅因生猪售价下跌就导致正邦科技的收入减少了约246.74亿元。

同时为了优化种群、提高母猪的效能,正邦科技合计减少能繁母猪38万头,后备母猪22万头,这里大约要亏损62-68亿元。

行业龙头之一的正邦科技尚且如此,其他猪企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
温氏股份预亏130亿-138亿元,虽然亏损金额没有正邦科技高,但这却是温氏股份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。

1月29日,根据新希望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,其净利润亏损86-96亿,而2020年同期则盈利49.44亿元。

根据业务预告,新希望在报告期内出栏生猪997.81万头,较2020年同期增加了20%,但商品猪销售均价却同比下降约42%,再加上饲料价格上涨、外购猪苗育肥出栏等原因,最终大幅亏损。

天邦股份更惨,已经亏到要卖饲料等资产了。

根据天邦股份的业绩预告,其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亏损35-40亿元,2020年同期盈利32.4亿元,比2020年同期下降207.86%-223.27%;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亏损40-45亿元,2020年同期为盈利33.1亿元。

猪价的颓势延续到了2022年春节之后。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消息,2022年1月第3周,全国仔猪平均价格为26.09元/公斤,比上一周下降了2.6%,同比下降71.0%。全国猪肉平均价为26.24元/公斤,比上一周下降了2.6%,同比下降51.6%。

从上面各大猪企的业绩预告或者业绩快报可以看到, 去年生猪行情不佳,毛猪销售价格下降了接近一半,但仍有不少养殖主体提前预判猪周期即将上行,因而扩大产能。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1年,我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27.4%至67128万头(2020年为52704万头);猪肉产量同比增长28.8%至5296万吨,2020年为4113万吨。

猪价下跌,生猪出栏量、猪肉产量却在扩大,企业亏损变得更多。

另外,去年饲料价格也涨了不少。生意社数据显示,2021年国内饲料原料价格全面上涨,尤其是小麦,涨幅高达15.8%,玉米涨了5.48%,在战争环境下,养殖企业的这些成本未来还会继续提升。

二、最深的猪周期

对于目前生猪养殖行业里产能过剩的局面,大多数参与者仍手足无措。

一次错判就亏了几十上百亿,这对于猪企们而言无疑是重大打击。更严峻的局面是,这一轮猪周期似乎还没有反弹的迹象。

3月7日,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央视财经的采访时明确说, 这一轮猪周期是“最深的猪周期”,原因是非洲猪瘟叠加了猪周期本身的波动。

2021年6月,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三级预警,提示养殖场(户)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决策,将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水平。意味着发改委向市场明确说明了产能和供给过剩的局面。

随后,从2021年7月开始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、商务部、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开启了多次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,以求“稳住”市场,确保生猪市场平稳运行。

一边是产能预警,一边是中央收储,但如前文所述,在市场这一轮长时间超高猪价的刺激下,很多养殖户都有投机心理。他们都押注猪周期变长,而没有选择降低产能。如果对于2021年6月发改委的警告更加重视,养殖企业们或许就不会亏得这么惨。

但猪周期在本质上就是生产者对于市场需求误判所造成的价格波动,作为猪肉消费大国,市场苦其久矣,却又很难真正掌握其规律。

有统计数据显示,自2000年以来,我国已经经历了5轮猪周期,分别是2002年-2006年、2006年-2009年、2009年-2014年、2014年-2018年,以及2018年至今的新一轮周期,每个周期3-5年不等。

每一轮猪周期见底,通常都是伴随着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破产的情况发生。有大型企业被迫退出市场,大规模减少向市场的供给,才能扭转供过于求的局面,进而扭转猪周期。在2018年之前的那一轮猪周期见底行情中倒下的是雏鹰农牧——当时出现了200万头猪被饿死的极端事件。

大企业破产退出,已经成为不少行业内人士都在关注的、促使猪周期转头的标志性事件。《证券市场红周刊》采访的一位大型养殖企业华南负责人就明确表示,“或许要等到有大型企业宣布退出,才能看到产能显著出清。”

也可以理解为,对于目前生猪养殖行业里产能过剩的局面,包括规模化养殖的企业在内的、大多数参与者仍手足无措。

实际上,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刘永好所“避而不谈”的, 就是政策在这一轮猪周期中所起到的作用。

非洲猪瘟肆虐之前,各级政府部门出于环保等原因对养殖业进行了严格的监管限制。但到了2019年,“叠加了非洲猪瘟和猪周期本身”的影响之后,猪肉供给严重短缺导致猪价大幅度上涨,政策面又取消了对于生猪养殖的限制,开始鼓励。

利益、政策的双重刺激之下,大量的养殖企业规模化扩张产能,中小型养殖户也开始恢复生产热情。但随之而来的就是,所有人再一次进入了猪周期的“死亡漩涡”。

三、散户养殖的出路:抱团取暖、特色养殖

抱团取暖。这里说的抱团取暖分为两种情况:第一种是养猪人相互抱团,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养殖,以企业的经营方式去养猪。不少业内专家都表示,未来养猪是家庭农场的天下,家庭农场可以多线联动发展。第二种是背靠大树,与大企业合作养殖。个人力量是有限的,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。相关文件曾提出,要支持龙头企业与中小养殖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其实说的明白一点,就是“公司+农户”这一类的合作。

发展特色养殖,当下市场最不缺的就是外三元、内三元猪,这也是大家养的最多的品种。特色品种之所以价值高,除了口感好之外,数量少也是一大原因。近几年,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“保卫土猪”,比如福建槐猪、藏香猪、贵州小香猪、青海八眉猪等等,每个地方有个各自的特色品种,散户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改变赛道,发展特色养殖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高品质猪肉市场空间也会越来越大。

值得提到的是,目前养猪已经不能仅靠技术了,还得控好成本、看好行情,也就是说,养猪人不能再只是埋头苦干,而是要改变养殖观念、精进养殖技术、降低成本,只有这样才能在动荡的市场中站好脚跟。

2023年养猪业依然有散户的一席之地,面对规模场的挤压,散户应摆好心态,正所谓“他强任他强,清风拂山岗”。找对方向、提升自己的养殖水平,任市场如何震荡,咱都有应对的资本。


同类资讯更多++